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相繼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教師教育發展步入新階段。近年來,教師教育文化出現一些新變化,主要表現為后喻文化、數據文化、生態文化三方面。關注教師教育的文化轉向不僅有利于創新教師教育模式,也為構建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提供新思路,更是推動教師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后喻文化開始興起
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推動教師教育場域中后喻文化的興起。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米德將反映人類發展的傳遞文化類型劃分為三類,即晚輩向長輩學習的“前喻文化”、同輩之間互相學習的“并喻文化”和長輩向晚輩學習的“后喻文化”。同時,傳播方式的多樣化趨勢亦全面影響著公眾和社會,傳播渠道的增加使得人人都有機會及時表達與接收觀點。年輕一代憑借較強的適應力和深刻的觀察力,并喻文化與后喻文化呈現增強趨勢。
教師教育場域中后喻文化的興起,體現在實踐的多個維度。一方面,青年教師更傾向于通過多種傳播渠道主動獲取知識與構建體系,教師教育者所傳授的知識不再是絕對權威;另一方面,隨著傳播渠道的增加,青年教師更易于增進對學生的了解、獲得教學效果反饋、明確未來發展方向等,這對完善自身的教學實踐大有裨益。在后喻文化為教師教育場域注入新鮮活力、明確青年教師之所長的同時,教師教育亟待反思自身的標準化傾向,以促進青年教師構建獨特的教師教育體系。
數據文化逐漸崛起
大數據的重要性在新時代日益凸顯,教師教育場域中數據文化逐漸崛起。教師教育問題存在多種不同的建構方式,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恰能助推數據支撐的實現。大數據在教師教育領域的應用已初現雛形,在推動教師教育課程建設、教學過程等方面已有初步探索。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結合,將使應用的范圍不斷擴大、更深刻地影響我國教師教育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盲目迷信大數據也帶來諸多困擾:大數據的異質性特征使數據背后暗含的前提與假設可能被忽略,從而影響教師教育研究結論的有效性;人們習慣于利用大數據中的相關性來理解客觀規律,從而將教師教育場域中的相關關系誤解為因果關系;近年來基于國際比較的全球學生評估測試項目盛行,對教師教育成效的評估與學生成績緊密聯系,忽視教育過程中的豐富要素及學生學習成績以外的其他面向等。
因此,在積極探索大數據如何應用于教師教育領域的同時,也應謹防“數據主義”對于教師教育的過度滲入,提升教師教育者及其研究者的數據素養,使其建立對數據文化的合理認知。
生態文化初步構建
多層次、多類型的主體遍布于教師教育場域,構建起富有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生態文化。
第一,教師教育生態文化的核心即致力于形成以國家教師教育基地為引領、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發展機構為紐帶、優質中小學為實踐基地的開放、協同、聯動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
第二,在上述每類主體的內部,可繪制豐富的生態圖景。例如,在教師發展機構的內部生態中包括官方層面的認證機構、研究機構及非官方層面的民間學術機構等。
第三,每類主體之間存在著動態的關聯機制,且各類主體內部生態交融,構建復雜聯動的教師教育生態文化。例如,教師發展機構與優質中小學兩類主體之間互動頻繁,教師發展機構內部的認證機構、研究機構等又與優質中小學生態圖景中的諸多學校有著密切聯系。由此,復雜的生態文化對教師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保障教師教育生態的內部秩序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亟待深思。
教師教育的文化轉向既是時代變革的產物,更是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教師教育事業的體現。我們應重視文化轉向帶給教師教育場域的新變化,以文化建設為抓手積極推動我國教師教育事業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李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