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常太鎮洋邊村,素有“枇杷之鄉”之美譽。它位于群山環繞之中,周圍奇峰林立,樹木蔥郁。山上的枇杷樹郁郁蔥蔥,常綠闊葉林、柏樹林巍峨挺立,像一排排士兵挺拔著身姿站立著,忠誠地守衛著寧靜的鄉村。山下花香四溢,一片片油菜花海點綴著這美麗的春天。蜜蜂嗡嗡嗡地飛舞著。它們不停地辛勤工作,像極了家鄉純樸勤勞的人們,為了幸福生活辛苦地忙碌著。家鄉的東圳水庫碧波蕩漾、美不勝收,具有灌溉、防洪、發電、養殖、游覽等作用,是家鄉唯一的一座大型水庫,是家鄉的“大水缸”和生命線工程。 八十年代的家鄉貧窮落后,人們住的是幾戶合墻蓋的土坯房——“集體厝”。當時沒有公路,人們出行都是穿行在田間或山間的小路,去趟縣城要跨過幾座大山或搭小船趟過東圳水庫。當時電力設施還沒架設到農村,家家戶戶點的是煤油燈,光線特別暗。那時也沒有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用品。家鄉人民結束了一天的辛苦勞作之后,都是吃完飯早早就休息了。小時候老一輩人都吃不飽,要想吃飽飯就得去“搶”飯吃,小孩子穿的是打補丁的舊衣褲。過年每個孩子最開心的事就是穿新衣、吃肉、領壓歲錢。 八十年代,經濟落后、文化閉塞、思想落后是當時的主要特征。 21世紀,習主席提出“新時代,中國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提出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自從新農村建設實施以后,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幢幢樓房撥地而起,家家都修建起三層高的別墅樓房。機磚房替代了土坯房,鋁合金門窗替換了木門窗,既美觀又牢固。一條環繞群山之中的水泥路,一直修到了家鄉門口。每家每戶都購置了汽車,出行有汽車代步,去趟縣城二三十分鐘就到了。電力也修到了農村,電燈替代了煤油燈,家電用品應有盡有。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村里也修起了籃球場、文化廣場,豐富了人們的業余生活。一到晚上,阿姨們自發組織的鑼鼓隊就開始隆重登場,大媽們的廣場舞也毫不示弱。歡快的音樂聲在山林里回蕩。音樂讓家鄉人民忘記了疲累,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臉上?,F在的我們生活無憂、不愁吃穿,比起父母的年代真的幸福多了。 “謳歌四十年、走進新時代”,我們00后一定要好好學習,多學知識,為社會主義建設多出一份力,把家鄉建設得更美好,為了廣大農村人民的幸福生活努力奮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