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口罩’看上去和普通白布類似,實則能攔截工礦企業高溫尾氣中99%以上的PM2.5顆粒,幾近實現‘零排放’目標,此外還能耐200℃高溫,使用壽命高達3年!”近日,武漢紡織大學歷時8年研發的“給煙囪戴口罩”項目正式開始投產,其超強過濾效果在濾料行業掀起了一場技術革命。
“‘口罩’中的絲狀纖維,直徑不到頭發絲的三十分之一,既耐腐蝕、阻燃性強、生產流程短,還具有吸油性、疏水性、吸附性等功能。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對這類纖維材料進行延伸應用,以解決海水石油泄漏污染、廢水凈化、食品過濾等問題。”該項目團隊負責人王羅新教授告訴記者。
隨著紡織行業轉型升級加快,一些紡織類院校紛紛脫去“紡織”的外衣,新形勢下紡織院校該如何抉擇未來的前進方向?近年來,武漢紡織大學打破傳統“紡紗織布”觀念,建設“現代紡織、大紡織、超紡織”,走出了一條行業高校特色發展之路。
“從空氣過濾器、導電纖維、光纖,到纜繩、血管支架、飛機螺旋槳,紡織產品已逐步應用到航空航天、醫療衛生、水利交通等多個領域。學校‘依托紡織而不依賴紡織’,緊密圍繞紡織產業鏈,將基礎學科交叉融合組建六大學科群,打造‘超紡織、大紡織’的專業發展布局。”武漢紡織大學校長彭育園說。
“在衣服上涂不同厚度的納米材料,讓它形成光學干涉現象,這樣我們就能看到不同的顏色;涂料染色技術能實現天然染料染色性能的可控,應用于棉毛麻絲上,可生產出覆蓋整個色系、著色均勻的無污染紡織品……”該校教授姚金波興奮地說,跨學科知識完全顛覆了以前的化學處理思維,現在各類新型紡織品很受歡迎,一半銷往國外,極大提升了中國制造的附加值。
在學科交叉融合的基礎上,學校確定了“專業嵌入產業鏈,產業哺育專業群”的專業建設路徑。
“用戶只需將自己的三圍、身高等數據上傳,手指點擊相應的衣物,即可將全場所有的在售產品模擬試穿。模特自由運動時,衣服的褶皺、垂度都一目了然;如果衣服太小,會有崩裂等效果。”為解決網購時不能試穿的窘境,武漢紡織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副院長胡新榮研發了3D虛擬網店試衣間,現已與企業合作投產。
無獨有偶,該校每一所學院、每一個專業都依托各自嵌入的產業鏈,以“研究院”“成果轉移中心”等形式建立校地合作平臺,實現產學研協同發展。材料學院發明新型繃帶,重量輕、固定性好且不會影響X光的照射,有效代替了傳統石膏的笨重和不舒適體驗;化工學院開發出功能性海藻酸纖維,并自主研發設計了國內首條海藻類纖維規?;a線;紡織學院在工廠生產中綜合運用激光、生物、自動化仿生等技術,讓牛仔褲的單位耗水量由250公斤降至3公斤……
“‘大紡織、超紡織’助力紡織外延的擴張及內涵的質變,而新材料、新技術在紡織領域的綜合應用則推動了‘現代紡織’的形成。9年來,學校共涌現省部級以上創新成果獎54項,帶動了數千家企業的技術革新與生產發展。”武漢紡織大學黨委書記韋一良說。(程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