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時光,無數個日夜,賴慶林靠著近乎全盲的視力和一雙手,“摸”出了一個涵蓋泥塑、陶藝、石膏雕塑、根雕、繪畫等類別共60余件作品的“藝術世界”。
這位2012年“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獲得者、湖南科技大學藝術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畢業前夕舉辦了個人第一次藝術作品展。
“雖然晚了兩年,但還好,它畢竟實現了。”2015年得知自己考取研究生后,賴慶林就在心中暗暗許了個愿望:研一時舉辦一場個人作品展。“我曾以為自己能做到,每天除了課業學習,我都在進行創作。但事與愿違,時間過得太快,每一件作品所用的時長都超過了我的預期。”賴慶林說。
2010年8月,賴慶林被確診為“視網膜色素變性”,在醫學上稱為“眼癌”。起初,他只是晚間視物不清,而后視野逐漸縮小,直至接近失明。但從2008年初入大學到2010年確診病情,再到2013年本科畢業開始創業,以至2015年考取研究生,10年間,賴慶林從未停止過藝術創作。
聽到賴慶林想辦個人作品展時,藝術學院院長李毅松有所遲疑:“個人展與聯展不同,它要求個人的作品要達到40件以上,而且必須要有代表作。這個難度對一個普通畢業生來說都不簡單,更何況是雙目幾乎失明的賴慶林。”但看到60余件“用手一點點摸出來”的作品后,李毅松贊揚道:“這是他用心靈創造出來的作品,是一件件能與心靈溝通的作品。”
“這3個陶瓷小人,工序尤其復雜,一點點細節都容不得出錯,從構思到最終完成,他花了近一年時間!”大學同學范中杰指著作品《其樂融融》說,“我們完成一個小型石膏作品有時只要一周,但對賴慶林來說可能要兩到三周或一個月。”范中杰告訴記者,賴慶林只能靠雙手摸索、感受,或在光線比較好的時候將作品放于眼前,憑借僅有的視力細心打磨,每一件作品的成形都比正常人難上幾倍。
“帶了他3年,看著他陸續創作了這么多的作品,既感動于他的那種自強不息,也感動于學校、學院老師同學在他生活中對他的幫助關心。”回憶起師生幫助賴慶林的場景,導師尹建國由衷地感謝。學校減免了他的學費,還張羅著他的作品拍賣,樂隊的朋友義唱為他募捐手術治療費,同學們來來往往陪同他上下課……
溫暖的點滴,融入一件件作品。
“我最喜歡那幅畫!”藝術學院雕塑系學生鄧薇指著作品《有夢的孩子》說,“這畫的就是學長本人,他用十分艷麗的顏色,讓我感受到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希望我的作品能給大家一些感悟,更加積極地去面對生活。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堅持下去,希望總是會有的。”賴慶林面帶微笑、目視遠方。(通訊員 周雅婷 王可心 鄧思邈 記者 賴斯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