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圖書電商平臺的領頭羊——當當日前發布了2017年圖書銷售數據:交易規模達400億元,銷售冊數11.89億。數據顯示,童書和小說是2017年市場發展迅速、銷量可觀的兩大圖書品類,二者碼洋均達到超60%的高速增長。從閱讀行為來看,用戶最主要的閱讀形式是紙質書。
圖畫書仍占主流 挫折教育成熱點
2017年,當當童書累計售出童書4.1億冊。
數據顯示,家長們最愛購買的童書品類是:兒童文學、圖畫書和科普/百科。這三類圖書也是引進童書數量最多的種類。在兒童文學領域,原創童書的銷售碼洋已經悄悄超過引進童書。2017年當當童書品類結構中,中國兒童文學占比最高,達到18%,超過外國兒童文學的12%。中國兒童文學銷量在2015年之后快速增長,同比增長率高達69.23%。原創兒童文學作品《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連續兩年蟬聯當當童書暢銷榜首位,累計銷售近1000萬冊。
圖畫書銷售碼洋在童書總銷量中占比21%,僅次于兒童文學。圖畫書作為引進童書的重點,一直是原創力量較為薄弱的領域。近五年來,原創圖畫書的品種占比只有25%,碼洋占比只有10%,單品銷售貢獻率較低。圖畫書主要以引進歐美、日韓為主。2017年,情況開始好轉。在高端的精裝書市場,引進童書更受認可。但在平裝市場,原創童書從品種占比到銷售碼洋占比都有明顯增加,平裝原創開始受歡迎。在原創圖畫書中,逆商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熱點。歪歪兔《入園必備》系列作為首部挫折教育繪本,累計銷量突破400萬。中華傳統美食低幼繪本《餃子笑哈哈》,上架首月即進入當當原創榜前10。
從閱讀行為來看,用戶最主要的閱讀形式是紙質書,但電子書更受年輕人的喜愛。“90后”年輕人群對新事物的接受度較強,公眾號和微博的使用率更高,電子書閱讀超過紙質書;“80后”對聽書App使用相對更多,“70后”用戶則仍然比較熱衷傳統的紙質閱讀。“80后”“70后”多有未成年子女,給孩子買書的目的性更強。
念故事并不過時 是否選電子書有明顯年齡差異
亞馬遜中國發布的2017年1-4月少兒圖書和家庭教育圖書排行榜也顯示,近兩年家長對兒童閱讀以及家庭教育的關注度持續升溫,適合學齡前兒童閱讀的繪本類圖書以及適合大齡兒童閱讀的電子書呈熱銷趨勢,經典及具有實操案例的家教類書籍更受家長青睞。
在電子書和傳統書的選擇上,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年齡差異。在紙質少兒圖書的銷售數據中,適合3-6歲兒童閱讀的少兒書占比最高;而在閱讀題材的選擇上,家長則傾向于為學齡前兒童購買性格培養、益智類繪本。而少兒電子書的下載量在近兩年持續上升,從年齡段來看,少兒付費電子書中適合7歲以上兒童的占比高達90%。
研究指出,家長們給孩子念故事的習慣看似老套,但卻不過時。美國公共廣播電臺(NPR)網站指出,別小看這一簡單的習慣,將在孩子日后進入學校后產生積極的效果。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研究者邁克金逖和其同事在15年前就開始研究什么樣的行為可以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的好習慣,結果發現其實很容易,只要坐下來跟孩子念故事就非常有效果,因為在念故事時,孩子們用超過90%的時間來盯住故事書中的圖畫和家長們,注意力高度集中。
電子書優劣勢明顯 孩子每天使用別超兩小時
隨著電子書和有聲書越來越流行,印刷書本讀者市場也漸漸縮小,而對于幼兒來說,哪個形式的書籍對他們更有閱讀效果呢?多項研究都顯示,在幼兒讀者的綜合理解、注意力集中等方面,傳統讀本似乎優于電子書,不過也有專家指出,電子書有著獨特的互動功能,主要還是看如何應用這些功能。
紐約庫尼中心研究者們對32組家長和他們3至6歲的孩子進行了研究,發現就同一本書的電子和印刷版本來說,讀電子書的孩子們所能記住書中的描述事實比較少。不過研究者也表示,電子書和傳統讀本都各有優勢,傳統讀本的優勢在于對文字和文本的理解,電子書則可以讓孩子們有參與和互動感。
歐洲有研究機構對50位讀者進行了研究,發現在要求描述一些故事中具體情節發展順序上,傳統讀本的表現比看電子書的明顯要好。研究者分析,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傳統書本的讀者隨著翻看書的過程,比較了解自己讀了多少和容易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和發生時間點,相比之下,電子閱讀器則比較沒有這種感覺;而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人們對于電子和印刷文本的理解方式不一樣。
另一項研究顯示,幼兒對傳統讀本的理解力比電子書要高。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指出,一項2013年對3至5歲兒童的研究指出,當父母讀書給孩子聽時,幼兒對電子書的理解能力不及傳統讀本,一部分原因是很多時候家長和孩子都將注意力放在了電子產品上,而不是故事本身,特別是一些電子書增加了響鈴等功能,常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不過電子書也并非沒有優勢,它利用科技將教育性和互動性融于一體的功能也得到了研究的認可。威斯康辛大學針對兩歲幼兒的研究顯示,互動程式可以加速幼兒學習詞匯的速度;不過就學習語言來說,目前還沒有科技能夠替代真人老師的授課。
電子書和科技的應用比起傳統讀本依然是一個新的領域,尚需要進一步的探索。幫助威斯康辛大學建立認知發展實驗室的專家科爾寇瑞恩表示,一直有研究顯示電子書有許多積極的作用,但關鍵是一定要用得正確才行。
去年6月,美國兒科學會建議醫生們在家長帶孩子看病時提醒他們,最好從孩子出生后就養成讀書給孩子聽的習慣,該習慣跟打疫苗和讓孩子多吃蔬菜一樣重要;另外,該學會還強烈建議不要讓兩歲以下的孩子接觸有屏幕的電子產品,稍大些的孩子每天不要使用超過兩個小時。
延伸閱讀
選啟蒙讀物 可遵循“五個手指”原則
面對琳瑯滿目的圖書市場,什么樣的書最適合幼兒閱讀呢?家長們又該從哪種角度幫助、啟發幼兒進行閱讀活動呢?
美國“閱讀能力是重要基礎”計劃網站建議,對于5歲及5歲以下的孩子,家長們可選擇這幾類書籍:認識字母和數字的書,以圖畫為主、少量文字或沒有文字的書,教孩子識別日常生活物件、顏色、形狀大小的書,含有文字、圖片專門介紹某一個特定主題和事物的書,簡單的詩歌和故事書等。
美國教育專家康威建議,家長們可遵循“五個手指”原則,即讓孩子數一數一頁中有幾個不認識的單詞,如果達到和超過五個,則可能意味著給孩子讀不合適,需要挑選簡單一點的;同時家長們最好看一看故事是不是有趣,這樣可以讓孩子注意力更集中。美國《華盛頓郵報》還建議家長們可以向圖書館或書店的工作人員咨詢,他們一般都比較了解孩子對哪類書比較感興趣和什么書最受孩子歡迎。家長們還可以征求孩子們的意見,詢問他們喜歡什么類型的,通過討論發現孩子的喜好。(雷輝志 楊林)